制冷理论基础
1. 热力学基础概念
热量单位:焦耳(J)
热传:当两物质间存在温差,就会发生传热
热量传递方式:
- 传导传热,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运动传递,主要发生在固体中;
- 对流传热,借助流动介质(气体/液体),将热量从一个地点带到另一个地点;
- 辐射传热,热量以电磁波(红外线为主)的形式直接传递,无需介质,可在真空中传播。热辐射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递减;
热量的三种表现形式:
- 显热:引起热程度变化的热量;
- 潜热:加入了热量,但是温度并未上升的热量。如水在100℃时,此时再加入更多的热量,即所谓的潜热,水将开始蒸发,但是水的温度不变维持在100℃;
- 比热:不同的物质对于热量的加入有不同的反应。比热是指某种1磅重量的物质上升1℉所需的热量;
华氏度转摄氏度换算公式:
\[℃ = \frac{5}{9} \times (℉ - 32)\]压力表示:
- 表压:以大气压为基准测量的相对压力;
- 绝压:以绝对真空为零点测量的压力;
制冷与空调行业常用公制压力单位是千帕(kPa)
\[\begin{aligned} 1\ \text{MPa} &= 10\ \text{bar} \\ 1\ \text{bar} &= 100\ \text{kPa} \\ 1\ \text{kPa} &= 1,000\ \text{Pa} \\ \end{aligned}\]沸点与饱和温度:
- 沸点就是饱和温度。更准确的说,液体的沸点,通常指标准大气压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;
- 饱和温度是指液体在某一给定压力下开始沸腾(或蒸汽开始凝结)的温度。
- 重点在于,饱和温度不是一个固定的值,它依赖于压力。压力升高,饱和温度升高(不容易沸),反之亦然;
- 其次不同的媒介对应着不同的饱和蒸气压力曲线,在这条曲线上,每一个压力值(P)都有且仅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值(T),在这个T下,液体才能和蒸汽平衡共存。这个T就是该压力P下的饱和温度(也就是沸点);
- 饱和温度在制冷空调行业中的应用,通过压缩机改变制冷剂的压力,从而改变其饱和温度(沸点),实现吸热(蒸发)和放热(冷凝)的循环;
2. 制冷基础
制冷系统组成:
- 蒸发器,从被冷却物中吸收热量,热量使制冷剂汽化;
- 压缩机,增压(将吸气压力状态提升至排气压力状态),将制冷剂从低压侧移动到高压侧进入冷凝器;
- 冷凝器,排热器件,用于为制冷系统排出显热和潜热,包括蒸发器吸收的热量、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热、机械摩擦热量;
- 制冷剂节流装置,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狭窄通道时,压力骤降部分液体闪发为气体,吸收潜热导致温度急剧下降。常见节流装置像毛细管、膨胀阀;
- 流体被迫通过狭窄通道时,局部流速急剧增加(伯努利效应),部分压力能(机械能)转化为流体分子间的摩擦热(内能),但由于过程极快(毫秒级),与外界几乎无热交换,视为绝热过程;
- 压力能消耗导致降压;
- 相变触发温度骤降,压力突然降低至饱和压力以下时,液态制冷剂变为过热状态,触发闪气;
flowchart TD
subgraph 被冷却物
A[蒸发器]
end
subgraph 环境
C[冷凝器]
end
A -->|吸气管(高温气体)| B[压缩机]
A -->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换热,吸热| 被冷却物
B -->|排气管/热气管(高温气体)| C[冷凝器]
C -->|液管(铜管,低温液体)| D[节流装置]
C -->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换热,放热| 环境
D -->|(低温过冷气液混合体<br>25%气,75%液)| A
制冷剂:
- 特定的化学成分,有较低的沸点,通常用“R”标识,例如:R-12,R-22,R-134a,R-404a
- 过热度 = 吸气管实际温度 - 饱和吸气温度(查制冷剂的吸气压力转换吸气温度表)
- 制冷剂的安全性得到重视,当制冷剂泄露时,会使人致病,甚至死亡。
2.1. 蒸发器
蒸发器种类:
- 裸管蒸发器,这种用于早期冷藏冷冻装置,依赖冷却后的空气形成自然对流
- 吹胀板式蒸发器,采用风机强迫诱导空气吹过盘管提高热交换效率
- 翅片管蒸发器,将翅片与传热管固结提高热交换效率
- 多管路蒸发器
- 液体热交换器,桶式,板式,套管式
蒸发器的除霜:
蒸发器一般采用自系统内容的热量进行除霜,即利用压缩机排气管的热气来达到除霜的目的。具体操作就是在蒸发器吸气管上开一个热气关和一个电磁阀,需要除霜时直接将吸气管的热蒸汽放入蒸发器,即可除霜。
2.1. 冷凝器
冷凝器种类:
- 水冷式冷凝器;
- 水冷式冷凝器为了节约水资源往往会加入冷却塔用于循环水。
- 套管式冷凝器,将一根管子插入另一根管子内,管内外流体进行换热,内管放水,外管放冷凝剂。这样的化还有一部分热量也排给了空气;
- 可清洗式冷凝器/药物式冷凝器,是针对水冷式冷凝器而言,由于水中的矿物质长期沉淀而形成水垢,降低了冷凝器的效率,所以针对水垢设计了可清洗式冷凝器,可以清理内管;
- 壳-盘管式冷凝器,类似套管式,相比套管式而言,壳体空间更大带有储液功能,可以存放多余制冷剂;
- 蒸发式冷凝器,直接在冷却塔内,用水泵喷淋的方式带走热量;
- 风冷式冷凝器,将空气作为其排热介质。在用水困难的场合具有极大优势。
提高了冷凝器效率办法:增加冷凝器热交换面积。
排气压力控制,通过传感检测压力情况控制风机按需工作,维持排气压力稳定。
2.2. 压缩机
压缩机,制冷系统的心脏。最能代表压缩机特征的专用名词“蒸汽泵”
压缩比是压力差的技术表示方式:
\[压缩比 = \frac{绝对排气压力}{绝对吸气压力}\]压缩机类型:
- 往复式压缩机,主要部件由电机、曲轴、活塞、气阀、偏心轮构成。根据壳体类型又分为开启式和封闭式;
- 封闭式指整个压缩机均设置在一个壳体内,封闭式又分为全焊接型和可维修型;
- 全焊接型顾名思义,全焊接型其驱动机构,电动机和轴体全在压缩机壳内,组装完成之后予以焊接封闭;
- 开放式压缩机又分为皮带驱动式和直接驱动式;
- 封闭式指整个压缩机均设置在一个壳体内,封闭式又分为全焊接型和可维修型;
- 涡旋式压缩机
- 螺杆式压缩机
- 离心式压缩机
2.3. 膨胀装置
膨胀装置通常称为计量装置,通过各个作用力共同作用使阀针、阀座保持正确的相对位置,从而使蒸发器保持适当的流量。
膨胀装置类型:
- 浮球阀;
- 热力膨胀阀结构:阀体、膜片、阀针、阀座、弹簧、密封圈、感温包转导管;
- 感温包检测压力,影响膜片状态;
- 膜片作用阀针,影响制冷剂流量,阀针、阀座决定制冷剂流量;
- 电子膨胀阀结构:步进电机、传感器;
- 自动膨胀阀,利用传感器控制,与热力膨胀阀区别在于不需要感温包,其他方面与热力膨胀阀相同;
- 毛细管,固定孔径的铜管,不具备调节变化功能,应用于没有较大波动的场合;
2.4. 经济器
经济器(Economizer),本质上是一个“气液分离器”,通常位于冷凝器之后与膨胀装置(主膨胀阀)之间。
工作流程:
- 来自冷凝器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,先进入经济器;
- 经济器分为两路
- 主路(大部分液体),通过经济被进一步冷却(过冷),然后过主膨胀阀进入蒸发器,因为经过过冷,闪发气体减少,蒸发效率提升
- 辅路(小部分液体),通过一个副阀节流,降温降压的冷媒,经过经济器,这部分冷媒迅速蒸发吸热,给主路制冷剂降温。
- 辅路的中温中压气体,通过管路再接回压缩机的中间补气口(又称经济器接口) 如此循环
flowchart TD
subgraph 制冷循环
direction LR
A[蒸发器] -->|吸气管<br>高温低压气体| B[压缩机]
B -->|排气管<br>高温高压气体| C[冷凝器]
C -->|液管<br>高温高压液体| G
E[主膨胀阀]
F[副膨胀阀]
subgraph D[经济器]
direction TB
G[主路]
H[辅路]
end
end
G -->|主流<br>中温高压气液混合体| E
E -->|低温低压气液混合体<br>(25%气, 75%液)| A
G -->|支流<br>中温高压液体| F
F -->|低温低压气体| H
H -.- |与经济器主路换热<br>吸热后成为过热气体| G
H -->|回气管<br>过热气体| B
%% 外部热交换过程
被冷却物 -.->|换热, 吸热| A
C -.->|换热, 放热| 环境
%% 外部实体
被冷却物[被冷却物]
环境[环境]
linkStyle 2 stroke:#ff0000
linkStyle 3 stroke:#ff0000
linkStyle 5 stroke:#ff0000
linkStyle 6 stroke:#ff0000
linkStyle 7 stroke:#ff0000
linkStyle 8 stroke:#ff0000
复杂的图完全就不可控了,这个图也是非常的丑陋 :(
2.5. 四通阀
四通阀是常见的被控对象之一,在系统冷热切换的过程中至关重要。
四通阀的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电磁先导阀、主阀(阀体,阀芯)。实物解剖图可以直接百度。
电磁先导阀,是我们电控器驱动的主要控制器件,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电磁阀,通过改变电芯通断电状态,从而改变内部先导阀阀芯的移动,从而实现先导阀的换向。先导阀阀体本身通常有四根导向毛细管,分别与主阀的两端压力腔及吸气管、排气管连接。
主阀阀体也是由四个通道构成,分别连接:压缩机的排气管(D)、压缩机的吸气管(S)、室内机换热器(E)、室外机换热器(C)。通过压差改变主阀阀体内部阀芯位置,完成主阀的换向。
工作原理:四通阀的动作本质上是“小电流控制大气流”。电磁先导阀先动作,改变主阀两端的压力差,然后利用制冷剂本身的压力差来推动主阀阀芯移动。其本质上电磁先导阀和主阀的工作原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“阀芯的位移改变流路”,只是它们的驱动方式和具体职责不同。先导阀通过电磁力直驱,控制主阀两端压力腔的导向毛细管的方向;主阀由流体压力差驱动,控制主阀阀芯的移动。
外部电信号 --> 导向阀动作 --> 改变主阀两端压力分布 --> 压力差推动主阀芯移动 --> 切换制冷剂流路 --> 实现功能转换
利用这种先导的设计,实现了用微小电信号控制大流量制冷剂方向切换的功能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主阀工作主要依赖压缩机工作产生的高低压差。如果压缩机不通电的话,四通阀也是没法转换的。
2.6. 其他常见构件
蒸发压力调节阀:机械结构,使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在设定压力之上,按装在蒸发器出口吸气管上,通过膜盒检测运行压力,斌对送入压缩机的吸入蒸气进行调节。
吸气压力调节阀:类似蒸发压力调节阀,安装在压缩机附近。
泄压阀:超过系统压力上限,向外泄放(考虑环保因素,通常与真空的储液罐连接)。
油分离器:主要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润滑油,并将润滑油送回曲轴箱。通常安装在排气管线上;
- 工作原理:降低气流速度强化重力沉降、离心力;
flowchart LR
A[压缩机] --> B@{ shape: cyl, label: "油分离器" }
B -->|排气管| C[冷凝器]
B -->|回油管| A
3. 系统保护与运行
3.1. 除霜
Q: 为什么要除霜?
A: 首先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,低于0℃就会结霜,霜层覆盖在蒸发器表面会形成隔热层,阻碍蒸发器与空气的热交换,导致制冷效率下降、能耗增加、压缩机超负荷、电机过热、风扇卡死等问题。
分为内热除霜和外热除霜
- 内热除霜分为来自压缩机的热蒸汽;
- 外热除霜由设置在蒸发器旁的电加热器来完成,采用外热除霜,压缩机需停机;
3.2. 回油
Q: 什么是回油?为什么要回油?
A: 回油是指将随制冷剂循环进入系统的润滑油(冷冻油)重新带回压缩机曲轴箱的过程。回油原因:1.由于压缩机内部运动部件(如轴承、活塞)依赖润滑油减少摩擦和冷却,缺油会导致磨损或卡死。2.润滑油若滞留于蒸发器或管道中,会降低热交换效率,影响制冷/制热性能。
回油方式:采用油分离器,或者强制提升压缩机工作频率,使油随制冷剂返回压缩机。
3.3. 全热回收与部分热回收(余热回收)
在夏天,利用热回收技术,将该排出的热量有效地利用起来,结合蓄能技术,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,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。
全热回收:全热回收是指将设备或系统排出的废热,尽可能多地回收利用,通常回收比例较高,甚至接近全部热量。通常全热回收器与冷凝器并联,全热回收器单独工作可以完成整个冷凝过程。不过想要做到高温还是比较困难。
部分热回收:部分热回收与冷凝器串联,仅回收排气部分热量,需要配合冷凝器完成冷凝过程,回收热量 比较小
3.4. 防冻与防冻结
防冻结:
防冻结,通常是针对运行系统中的热交换器的保护。比如像水换热器中,冷媒与水进行换热,冷媒蒸发吸热的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换热器中的水冻结膨胀,进而导致破裂、变形等问题。
设计防冻结的保护,目的为了避免液体达到冰点,通常在空调系统中,通过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去检测外盘管温度,根据盘管的温度来控制压缩机降频从而避免液体冻结。
简单来说防冻结保护对象是“系统”本身,目标是防止系统内的水或水溶液因结冰而胀坏设备。
防冻:
防冻,通常指冬季防冻保护,根本目标是防止水及其溶液在封闭系统内相变(液态→固态)时,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胀破管道、设备或容器。或者是在水冻结后设备无法启动的问题。
设计防冻保护,通常的办法是提示用户彻底移除水、或者在温度较低时通过其他方式对水进行加热、亦或者用户自行添加防冻液。
防冻保护对象是“液体”本身,目标是降低液体的冰点,使其在低温下保持液态。
4. 制冷系统应用
26章,涉及到相关系统后再补充
4.1. 储能行业制冷系统应用场景
随着技术的发展,储能的方式手段多样,如抽水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,但是最常见的手段还是电化学储能。但是像锂电池、钠硫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在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,过高温度会降低寿命甚至引发热失控。所以储能的热管理是必要的。
温度目标:维持储能系统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(如锂电池20~40°C,电池组内温差需<5°C)。
常见热管理技术:
- 风冷,利用对流通风散热
- 成本低,效率低;
- 液冷,冷却液流经电池表面带走热量
- 效率高,系统复杂;
4.2. 热水机行业制冷系统应用场景
家用热泵热水机
- 常用承压式水箱(直接连接自来水管道,依赖市政/水泵压力;完全密闭,内部压力=进水压力;容量较小300L);
- 应用场景:普通家庭3~4口人生活用水;
- 压缩机功率较小;
商用热泵热水机(水源、地源、空气源)
- 常用非承压式水箱(依靠水箱高度差或重力自然供水;开放式或顶部通气,压力≈大气压;通常需借助水泵或重力流出);
- 应用场景:酒店、学校公寓、医院、泳池、住宅等需要;
- 制冷系统作用:通过从空气、水或土壤中吸收低温热量,经压缩机提升温度后加热水箱中的水;
- 商用热泵热水系统因管道较长或间歇用水,可能导致用户端滞留冷水。通常采用回水循环系统(含水泵)推动管道内的低温水返回机组或水箱重新加热,减少用户端的冷水排放。
商用热水系统(热回收,三联供)
- 应用场景:大型商业综合体、洗浴中心、健身房等;
- 制冷系统技术:在夏季,空调制冷时回收冷凝热用于加热生活热水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;
一体式与分体式热水机
- 一体式热水机通常指将主机(蒸发器、压缩机)和水箱放在一起
- 一体机因结构紧凑,可能集成过滤装置(如内置滤网或电子除垢),增强“抗污性”。且省去了主机与水箱的连接管路(冷媒管、水管)安装方便简单,不过可能因重量和体积增加吊装难度;
- 体积大,难以扩展;
- 通常适合家用小规模商用;
- 分体式热水机通常指主机和水箱分离
- 运输方便,水箱可以按需搭配与布置,更加灵活;
- 安装麻烦,通常需要用户自己再购置水箱。分体式系统若未配置额外水处理设备,可能因管道较长增加污垢积累风险,需要定期维护;
- 适合更大的容量;
4.3. “蒸发冷”系统应用场景
这里并不是直接指蒸发式冷凝器,有些许类似,“蒸发冷”是一种仅制冷的系统,利用氟水换热,冷凝器侧利用水蒸发加速放热,依赖当地环境水蒸发强度。
- 应用场景:工厂、车间
- 成本较低
flowchart BT
subgraph 主制冷循环[主制冷循环]
direction LR
A[压缩机] -->|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| B[套管换热器<br>(冷凝器)]
B -->|高温高压制冷剂液体| C[节流元件]
C -->|低温低压制冷剂气液混合物| D[蒸发器]
D -->|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| A
subgraph 冷却水系统[冷却水系统/室外系统]
direction RL
K[水箱] --> J[冷却水循环泵]
J -->|泵送冷却水| B
L[湿帘] -->|蒸发散热| K
end
B --> L
end
subgraph 蒸发侧[蒸发侧/室内系统]
direction LR
D --> H[风机]
H -->|输送冷风| I[室内空间]
end
5. 其他常见制冷概念和术语及缩写
| 名称 | 含义 |
|---|---|
| 干球温度 | 指在空气中直接测量得到的温度 |
| 湿球温度 | 指当前环境仅通过蒸发水分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。用湿纱布包扎普通温度计的感温部分,纱布下端浸在水中,以维持感温部位空气湿度达到饱和,在纱布周围保持一定的空气流通,使周围空气接近达到等焓。示数达到稳定后,此时温度计显示的读数近似认为湿球温度。 |
| 冷吨 | 1美制冷吨(1RT)表示1吨的冰在24小时内完全融化所需的制冷量。 1RT = 3024kcal/h = 3.517KW |
| 压缩机调频点 | 跳频点是指空调压缩机不能运行的某些频率点,当空调压缩机运行在跳频点时,会出现功率增加,产生噪音等问题;对空调压缩机的跳频点进行识别,可以避免空调压缩机在跳频点运行,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能耗,提高空调整体能效比 |
参考资料
William C. Whitman, William M. Johnson, John A. Tomczyk. (2016). 《制冷与空气调节技术(第五版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