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PT理论基础
1. MPPT
MPPT(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),最大功率点跟踪。似乎看起来不算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,在光伏发电领域应用广泛。由于光线是变化的,受到环境、天气等因素的影响,通过实时检测太阳能发电板的电压,追踪最高电压的电流值,使得系统以最大功率输出对电池充电。
了解了MPPT的定义,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:为什么光伏板不总是以最大功率输出,而是存在这么一个特定的“最大功率点”呢?那我们可能会想,有多少就输出多少呗,正常全部输出不就应该是最大功率吗?
Q: 为什么有最大功率点?为什么会有这种效应?
A: 源于光伏板特有的半导体物理机制,这涉及到光伏发电的原理。光伏板是一种光敏PN结,首先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,会神奇的让电子运动(为什么这么神奇,俺也不清楚)伏打效应。然后,PN结的单向导电性将正负电荷分开,形成定向的电流,只要光照强度不变,电流的大小就是更定的。但是PN结会泄露,泄露的程度有两端的电压决定,电压越高泄露越大,与光生电流方向相反。于是形成两个电流的博弈,从而形成了 I-V 特性曲线。
最大功率点是太阳能板内部物理结构(恒流特性与二极管特性)相互制约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---
config:
xyChart:
width: 800
height: 450
---
xychart-beta
title "太阳能电池板 I-V🟣 与 P-V⚫ 特性曲线(归一化)"
x-axis "电压 (V)" [0, 10, 20, 30, 35, 40, 45, 50]
y-axis "归一化值 (0-1)" 0 --> 1
line "电流 I (归一化)" [0.85, 0.83, 0.80, 0.72, 0.60, 0.35, 0.10, 0.00]
line "功率 P (归一化)" [0.00, 0.35, 0.67, 0.90, 0.88, 0.58, 0.19, 0.00]
根据上面的“太阳能电池板 I-V 与 P-V 特性曲线”,我们可以看出:
- 当你把电池板两端短路时,输出电压为0,此时电流最大,即短路电流;
- 当你让电池板空载时,输出电流为0,此时电压最大,即开路电压;
所以根据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合成得到一个功率曲线,从图中可以看出,大概在电压30V时,功率输出最大,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点就是最大功率点。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分别称为 Vmpp 和 Impp。
Q: 为什么需要MPPT呢?如果最大功率点是一个固定值?
A: 如果最大功率点(Vmpp)是固定不变的,那我们确实只需要把电路静态地设置在那个点就行了。
但现实是:
- 因为受到天气、遮挡等因素影响,输入电压波动。目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DC-DC调压,来找到最大功率点,DC-DC转换是有损耗的,强行升压或降压到理论上的最大功率点,并不是最优解。
- 但最重要的是,Vmpp不是一个固定值!Vmpp受温度、电压影响,导致Vmpp是一个移动的目标,I-V曲线只是固定温度下的理想曲线。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调到Vmpp。